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台北捷運信義線通車紀實
近年來,台北捷運以一年一條線的節奏持續拓展路線。服務的區域逐漸擴大,也吸引更多的民眾使用捷運系統。這次新通車的信義線連接起熱鬧的信義商圈,且和既有路線交錯、提供轉乘服務,想必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效益。然而從去年東門站通車開始,既有路線的改變也對旅客的習慣帶來很大的影響。今年的信義線通車再一次的改動了既有路線,勢必也會讓部分旅客需要花時間重新習慣,不過為了讓整體路線能更趨近於有效率的L型路網,只好請大家在松山線完工之前再多包容一下這個轉骨期了。
信義線通車以後,產生出了北投<->象山、淡水<->新店以及西門<->台電大樓,共三種新的區間皆採「尖六離八」的班距發車,重疊區間即為「尖三離四」的班距。
(註:本概念路線圖僅呈現主要營運路線的概況,並未將各站全數列出,且未依照比例繪製。黑色實心為轉乘站。)
這次的改線多了信義線沿線的服務範圍,以及使得東門、大安兩站增加了轉乘功能,整體來看捷運系統的便利性是增加了許多。不過中和線、台電大樓站要往台大醫院以北、或者反之的旅客,則因為北投<->台電大樓的區間取消而增加了候車時間,因此捷運公司這次除了提供新營運路線首月免費的優惠之外,也針對由中和線、臺電大樓站及古亭站進出,往返淡水線臺大醫院站以北至北投站間(含新北投站)的旅客,持悠遊卡優惠票價由8折降為7折。
那麼文字分析的部分就到這邊為止,接下來看看現地採訪的情形吧!正式改線運轉的這一天為了搭首班車做紀念,凌晨6點不到就趕來中正紀念堂站
月台層可以看到和之前東門站通車時在古亭站執行過的「超大型指標」策略,一邊是往紅線的淡水、北投方向,另一邊則是淺綠色的西門方向
而這次新通車的信義線,則是要再往下一層,到第三月台搭乘
第三月台上早已聚集許多捷運迷,以及一家媒體在做採訪。個人跑了這麼多次通車做記錄,在現場其實發現很多都是熟面孔呢XD
第一班開進月台的列車是舊式的301型,車側顯示器打著往象山
別看他是1992年出廠的,到現在還是老當益壯呢!
接下來要一路搭到象山去,然後再從象山開始往回踏查各站
至於東門站和中正紀念堂的部分,因為是既有車站,且轉乘也不算複雜,所以這篇就不做詳細介紹了
在抵達象山之前,列車就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旅客,而這還只是首班車而已
看起來旅客有蠻高的比例是屬於年齡較高,可能是早起打算去象山運動
首次踏進象山站的月台感覺非常的熟悉,畢竟之前也到大安森林公園站參觀過兩次了XD
不過完工的月台看起來還是乾淨整齊多了,照明也很充足。月台層的色調偏暖,讓人感到這個空間是非常舒適的
走到月台的最尾端往後方的隧道看去,能看到列車在信義線東延段的軌道(現作為儲車用),而該列車即屬於較新型的381型
信義線是全線採用全罩式月台門,能防止乘客跌落軌道的意外。而畫面中同時也能看到另一列將要停靠象山站的列車
停車之後,車側的顯示器會立即切換為往北投
和淡水站一樣,象山站也是讓列車輪流停靠兩個月台,天花板上掛著的顯示器會提醒旅客接下來是哪一邊的列車會先開
當列車開走之後,會發現月台門後也有公共藝術的設計。以往舊線都是在牆上掛上一排廣告看板,而近年新通車的新線則開始改為設置公共藝術
這邊也發現到電扶梯的停機鈕變成立柱式的了,相較於以往設計在靠近地面的位置,這個位置的確是更能夠讓人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即時的按下開關
電扶梯的扶手下方也設置了一排日光燈管,讓腳邊的照明更充足
穿堂層看不到信義線的主題紅色,而是採用灰色系為主的裝潢。建築設計也加入了一些弧形的元素,和以往的車站設計產生了較大的差異感
象山站穿堂層的公共藝術作品
刷卡出站之後,與地面連接的電扶梯旁同樣也有公共藝術作品
象山站還採用了台北捷運首座的波浪電扶梯,電扶梯往上的途中,有一小段是水平前進的
之前到日本旅遊時,也曾在大阪環狀線看過這樣的設計,老實說對於我這個有懼高症的人來說還真的有點幫助XD
正當象山站的取材也差不多告一段落時,發現穿堂層出現了非常多人,看起來有部分還是來校外教學的小朋友們
時間明明連上午七點都還不到,人潮就已經這麼多了!
接著來到世貿站,我想應該也是信義線最具代表性的一站了
世貿經常舉辦大小展覽,每次都帶來相當龐大的人潮
以往都只能搭捷運到市政府站,再轉乘接駁公車或是慢慢步行至世貿
有了信義線世貿站之後,應該會將市政府站的部分人潮轉移至此
世貿站的月台寬度並沒有特別寬,只是和象山站差不多而已
跨年夜時世貿站可能不會開放,倒也不用擔心人潮會把世貿站塞爆就是了
我想這應該也是首次將連接穿堂層及月台層的樓梯設計成這樣的型式
看起來真的非常特別,但是要管理上樓、下樓的人潮分流不知道會不會較為困難
1號出口即設置在世貿門口,真的是方便到沒話說了
再往前走到市府路的街角則是5號出口,也離101非常近
另外還有一個4號出口是直接與101的購物中心相連,兩者都很適合要到信義商圈逛街的乘客使用
從5號出口再次進入車站,發現非付費區居然有一間萊爾富!而且看起來還頗有夾縫中求生存的感覺(誤
世貿站的公共藝術「相遇時刻」,讓乘客下次來的時候也許會發現車站的樣子又不同了
接著來到信義安和站
個人覺得這一站算是亮點少的一站,比較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是離通化街很近吧XD
以前如果要透過大眾運輸去通化街,我大概都會選擇搭經過基隆路的公車,現在有捷運就更方便了
本站的3號出口也出現了和東門站一樣的單向出口設計,我想應該也是因為用地不足的關係吧
不過正對面的另一個出口是採用樓梯的設計,已經盡可能地彌補3號出口只能出站的缺點了
至於1號出口雖然是上下樓皆可的正常形式,但是出口卻整個突出到道路上使得車道縮減,和3號出口的窘境形成對比
接著來到大安站,本站與文湖線相連,某種程度來說和忠孝復興站有些相似
從月台層往上一層之後,會來到B1F
然後再搭上這兩組電扶梯便可以到達一樓,而轉乘至文湖線要再往上到二樓
至於忠孝復興則是將地下車站的穿堂層一口氣直接連接至地上車站的月台
因此大安站轉乘的步驟稍微比忠孝復興多了一個步驟
不過也不至於感到複雜,畢竟只要單純想著「往上走」或「往下走」就一定會順利走到想去的月台
下一站:大安森林公園
時間也來到了上午8點半左右,月台上已經有好多人
想必都是因為媒體報導的關係,大家都對這個傳說中的最美麗車站感到好奇吧!
順便一提,應該是因為信義線的路線大致呈直線的關係,加上站距也不算很遠
從月台的尾端居然都能看見上一個車站的列車車頭燈
電梯也設計成圓弧的造型,這次信義線真的在建築設計下了很多功夫
月台門後的公共藝術
穿堂層的公共藝術
出了這個拱門之後,就是和北捷傳統車站設計截然不同的領域了
溫暖的陽光灑進大廳,挑高設計帶來開闊的空間感
歡迎來到青蛙國車站(大誤
走到戶外後,又是一次空間感的變化
悠閒曬著太陽的青蛙XD
由上往下看廣場的圓弧設計
再往後一看,已經置身公園之中
車站和公園的邊界已經模糊了
圓弧的邊緣還會定時放送水霧
其實原本應該還要有水舞秀的,可是今天稍早因為水壓不足而無法正常作動
直到我離開本站之前都沒能見到水舞秀,據說後來等到11點多才修復完成
靠近信義路的光塔,這也是本站的特點之一
晚間來到這裡的話可以看到光塔點燈,台北的夜景攝點又多了一處
踏查到這邊,新通車的車站也算是全部都走過一遍了
雖然算起來只有五個全新車站,但五個車站都有別出心裁的設計
如果要我從台北捷運當中選出一條最棒的路線,那麼絕對是信義線莫屬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目前由於淡水新店區間仍然存在,信義線的班距只有6~8分鐘
在今天上午的踏查過程中,也聽到許多乘客表示等車時間太長
希望等到松山線通車以後可以紅歸紅、綠歸綠,新店線和信義線的班距都可以比現在更加密
最後再分享一下由於這次改線,也跟著受到影響的西門站
由西門開往台電大樓的列車,在尖峰時段會採用第二、第四月台輪流發車的模式
而今天是改線營運的首日,可能是為了做壓力測試的關係,所以即使是假日也採二、四輪發
台北捷運公司目前西門站在穿堂層的樓梯口以及月台層都有設置大螢幕電視
以免旅客走到不正確的月台,多浪費6分鐘的等車時間
但是就個人在現場觀察一段時間下來發現
有許多旅客完全不會去看電視,只是一昧的走到第二月台等車
而現場的解說人員似乎也沒有足夠的人手來主動引導乘客到正確月台、以及回應民眾的問題
我想台北捷運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轉乘資訊給乘客
但是資訊傳達的方式卻沒有完全對上乘客的習慣
當然一方面乘客也應該要有學習的能力,在乘車過程中用眼睛看、耳朵聽
一方面我想捷運公司也要趕緊擬出對策,否則上班日的通勤人潮會產生比今天更混亂的情況,這是大家都不樂見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Blogspot is amazing, simple but can put the big-size pictures!!
回覆刪除其實pixnet同樣也能放大圖,我之前用pixnet就是放這個大小了XD
刪除但是blogspot調整起來簡單許多,不像pixnet需要學著修改CSS語法
感謝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我有個疑惑,為何列車出廠日期是1992?
該車種最早營運的淡水線也是1997年才開始營運的,
難不成該列車有先在日本試營運過?
另外 101 站的「相遇時刻」我覺得頗有跟 Chicago 的公共藝術 Crown Fountain 致敬的意味 呵呵
http://youtu.be/NziRaGxI8Ow
列車出廠的年份,是指完成製造的年份,跟營運年是沒有關係的@@
刪除就像機捷現在也有很多車輛已經交車,出廠年份也是以完工時間來算
原來是這樣! 完全忘了考慮到還要進行測試之類的工作
刪除而且的確北投機廠也是在1988年就開始建設了